第(3/3)页 天幕上。 凤阳。 行走在土路上的人摇摇晃晃。 不少坐在墙脚的年轻人都瘦得浑身皮肤打褶。 一群呆坐在树荫下的孩子们关节突出,面黄肌瘦,眼睛越发显得大。 但无一例外的,这些人都是只有小肚子鼓鼓的。 顺着散落的行人往北边寻去。 一座熟悉的院落映入眼帘。 但此时,那副温馨的场面已然不在。 只有少年朱重八与其年岁已大的二哥,跪地痛哭。 …… 【公元1344年,十六岁的朱重八跌入了苦海最深处。】 【那一年,黄河决堤淹没北方,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也席卷了淮北。】 【元朝抗旱不力,引发了干旱之后必有的蝗灾,蝗灾之后又是瘟疫,使得安徽大部分地区受难】 【朱家也未能幸免。】 【四月初六,六十四岁朱五四结撒手去了。】 【然而,对于朱家来说,这却只是灾难的开始。】 【就在朱五四去世前三天,大哥朱重四早已倒下了,在母亲与大嫂的哭声中挺了六天,四月初九去世。】 【四月十二日,大哥的长子没了。】 【四月二十二日,五十九岁的老母陈氏给这个名单画上了句号。】 【而在此次灾荒之前,姐姐已经出嫁】 【但二嫂、三哥、三嫂都已先后病故,二哥的独生子也夭折了。】 【现在,朱家只剩下朱重八和他的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小儿女。】 【自打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起,朱重八感受最多的就是这个世界的严酷。】 【只有家庭能给他带来了一点点温暖。】 【如今,连这点为数不多的温暖和亲情也没有了。】 【此后,他就如同换了个人,变得沉默寡言、阴冷持重。】 …… 明朝之前的众皇帝,看着一脸心如死灰的朱重八与其哥哥用木板拉着父母家人的尸身。 一时都感觉心口堵了一下。 四个至亲被饿死,却只是在史书上一句话带过。 这还是开国之君的亲人,普通百姓的死亡也只是一句人祸…… 而明朝皇帝看着自己身上的绫罗绸缎,想着自己吃过的山珍海味。 俱都感觉一股无法言说负罪感涌上心头。 太祖皇帝看着家人活活被饿死,这得是多么难受、沉重的打击! 而我们…… …… 【没有棺材,兄弟二人只能找来几张破席子,把家人的尸体裹住,准备入土为安。】 【但问题是,没有地。】 【两人去求地主赏一块地,却被地主扫地出门。】 【这时,有个叫刘继祖的富农看他们实在可怜,就送了一小块地给二人】 【朱家人算是能入土为安了。】 【多年以后,他因此加官进爵,福泽子孙。】 …… {行善积德,福有攸归} {本是元朝末年安徽凤阳一位很普通只是略微富裕一点的农民} {他生前绝不会想到他给了穷苦少年朱元璋一块地皮居然会给子孙后代换来几乎与明朝皇室同始终,共富贵的铁饭碗}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微不可查的点点头。 一旁的刘启则抱着膝盖感慨道: “这刘继祖应是个善良的人,这应该不过是他无数善行中微小的一件。” “没有微至不足道,但对他来说也是举手之劳,不然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我还是倾向于继祖兄本身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该有此善之德。” 一边的窦漪房也跟着说道: “这朱重八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看情形,当上皇帝以后也没有急于抹去自己穷苦的过去,反而对当时施以援手的人涌泉相报。” “值得赞颂。” 刘恒则长叹一口气,捋须缓缓道: “我则悲叹朱家之德。” “自时间间隔来算,并无易子而食的事情发生。” “否则不至于出现两三天饿死一人的情况。” “生死存亡之际,有所为有所不为。” “虽无学识,却有仁德。” …… 【陆续安葬完父亲、哥哥、大侄子、母亲之后没多久,二哥也死了】 【十六岁的朱重八彻底成了孤儿。】 【邻居家的老太太看他可怜,出了一笔钱,让他去皇觉寺讨生活。】 【就这样,朱重八剃了光头,开始了他一生最著名的经历之一】 【当和尚。】 【毫无疑问,十六岁的朱重八经历了家破人亡,见识了世态炎凉。】 【青年的朱重八彻底变了】 【他再也不是那个只想吃饭、娶媳妇、生娃的穷小子了。】 【他恨那些欺负穷人的地主】 【恨统治他们的元朝】 【更恨这个吃人的时代】 【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的心底燃烧。】 第(3/3)页